模具零件的加工,總的指導思想是針對不同的模具零件、不同的材質、不同的形狀和不同的技術要求進行適應性加工,選擇性方案很多。但是,通過對加工過程的控制,達到最好的加工效果和經濟性是我們關注的重點。根據模具零件的外觀形狀,零件主要可分為三類:軸類、盤類、板類與成型異類零件。這三類零件的工藝過程一般為:粗加工-半精加工-(淬火、調質)-精密磨削-電加工-鉗工修整-組裝加工。
1、模具零件熱處理
2、模具零件磨削加工
3、模具零件電加工
4、模具零件表面處理
成型表面處理的內容,包含鋼材表面無氣孔、硬度均勻、各向特性差異小、夾雜物低和零件表面在加工時留下刀痕、磨痕等應力集中的地方。因此在加工結束后,需要對零件進行表面強化,通過機械拋光、鉗工打磨、拋光,處理掉加工隱患。對工件無用棱邊、銳角、孔口進行倒鈍。一般地,電加工表面會有變質硬化層6~10μm左右,呈灰白色顏色,該層脆而帶有殘留應力,在使用之前要充分消除硬化層,方法為表面拋光,拋磨掉硬化層。想獲得高質量的拋光效果,工件的材質、形狀、硬度以及切削加工的表面質量要有充分的考慮,必備有高質量的拋光工具、優質的拋光材料、正確的拋光工序、嚴謹有致的人員素質、良好的清潔環境。
5、模具零部件組裝
在磨削加工、電加工過程中,工件會有一定磁化,具有微弱磁力,容易吸附一些小雜物,因此在組裝之前,要對工件作充分的退磁處理,并用乙酸乙脂清洗表面。
組裝過程中:
(1)先看懂理解裝配圖,配齊各類零件;
(2)列出各零部件相互之間的裝配次序;
(3)檢查各零部件的尺寸精度,明確各項配合要求;
(4)配齊所需工具,然后著手裝配模具;
(5)先裝模架部分的導柱導套、型腔成型塊組件鑲拼組合;
(6)組立模板與凸模、凹模結合,微量調整各板位置;
(7)開合模具,檢查模具動作是否可靠。
無數實踐證明,模具企業注重模具零件的精加工工藝過程控制,是模具企業長久有效的生存發展之道。通過工藝過程控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零件超差、報廢,從而有效提高模具在生產使用中壽命,穩定產品質量有著深遠的意義。